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 新媒体概论 | ||||||
课程英文名 |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 双语授课 | □是 否 | ||||
课程代码 | 27112052 | 课程学分 | 2 | 总学时数 | 32(含劳动教育1课时) |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 课程性质 | 必修 □选修 □其他 | 课程形态 | □线上 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
考核方式 | 闭卷 □开卷 □课程论文 课程作品 汇报展示 □报告 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试 平时作业 □其他 (可多选) | ||||||
开课学院 | 传媒学院 | 开课 系(教研室) | 网络与新媒体 | ||||
面向专业 | 网络与新媒体 | 开课学期 | 第3学期 | ||||
课程负责人 | 刘婷 | 审核人 | 张建雄 | ||||
先修课程 | 新闻学理论 | ||||||
后续课程 | 传播学理论、视听语言 | ||||||
选用教材 | 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 ||||||
参考书目 |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2.马丁·李斯特 等.新媒体批判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3.保罗·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
课程资源 | 无 | ||||||
课程简介 | 本课程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必修理论课,主要讲授新媒体的基础理论,涉及新媒体的定义、源流、影响、技术动力与变迁、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用户、新媒体的信息生产流程及主要内容、常见的新媒体形式及其特点、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新媒体的基础理论及其内容生产的一般流程和要求,为后续开展新媒体实践奠定基础。 |
二、课程目标
表 1 课程目标
序号 | 具体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 1 | 知识传授。了解、熟悉、理解新媒体的定义、源流、影响、技术动力和技术变迁,掌握新媒体用户的基本需求和特点、常见的新媒体形式及其基本特点,熟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内容生产的一般流程及相应要求,能够从宏观视角理解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课程目标 2 | 能力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的新媒体相关知识或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新媒体及其传播实践,培养专业视角和思维。 |
课程目标 3 | 价值引导。能够在掌握新媒体相关知识或理论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媒介化社会的日常生活。 |
表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4:学科素养【M】 | 4.3: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伦理与法规,具备健全的心理。 | 课程目标3 |
毕业要求5:基本技能【H】 | 5.1:解新闻前沿动态和新闻行业发展规律,掌握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发展规律,能把握新闻传播业发 展基本方向。 | 课程目标1 |
5.2: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论框架及相关知识点,形成专业思维。 | 课程目标1、2 | |
5.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技术与行业发展动态。 | 课程目标1、2 | |
毕业要求6:核心技能【M】 | 6.1:具有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新闻处理能力。 | 课程目标2 |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表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模块 | 学习内容 | 学习任务 | 课程目标 | 学习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 | 学时 |
1 | 认识新媒体 | 1.新媒体的定义 | 1.课前预习:第一章 2.课堂研讨:新媒体对你的影响 3.课后思考:新媒体对传媒行业的影响 4.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1 | 重点:
2.新媒体的两大源流 难点: 3.新媒体的多层级影响 4.新媒体对传媒人的挑战 | 1.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新媒体的定义、源流,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 2.专题研讨: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思考、理解新媒体的多层级影响,促进学生对新媒体变革传媒行业的认知。 | 3 |
2.新媒体的源流 | 课程目标1 | ||||||
3.新媒体的影响 | 课程目标1、2 | ||||||
2 | 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 | 1.数字技术 | 1.课前预习:第二章 2.课堂研讨: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技术及其功能、影响 3.课后思考:展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4.延伸阅读:媒介融合的研究论文 5.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数字传播的优势、趋势 2.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特点 3.手机传播的演变 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影响 5.大数据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6.物联网的定义、影响 难点: 7.媒介融合的定义、层次、内容、障碍 | 1.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加深对新媒体之“新”的理解 2.专题研讨:能够引导学生关照现实中的新媒体技术,思考它们对自身日常生活的影响,加深对新媒体的认知 | 2 |
2.互联网 | 课程目标1 | ||||||
3.手机 | 课程目标1 | ||||||
4.移动互联网 | 课程目标1 | ||||||
5.大数据技术 | 课程目标1 | ||||||
6.物联网 | 课程目标1 | ||||||
3 | 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 | 1.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 | 1.课前预习:第三章 2.课堂研讨: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之比较 3.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1 | 重点:
难点: 3.场景化传播的定义、内涵、构建路径 | 1.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加深对新媒体之“新”的理解 2.专题研讨:能够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模式上的差异,进而加深对新媒体的认知 | 2 |
2.手机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 | 课程目标1 | ||||||
3.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模式的新可能 | 课程目标1 | ||||||
4 | 新媒体的用户 | 1.用户在新媒体中的生存特点 | 1.课前预习:第四章 2.课堂调查:新媒体用户的特点 3.课堂研讨:新媒体用户和传统媒体用户之比较 4.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1 | 重点:
难点:
|
| 3 |
2.新媒体用户的需求 | 课程目标1 | ||||||
3.作为信息消费者的新媒体用户 | 课程目标1、2 | ||||||
4.作为新闻生产者的新媒体用户 | 课程目标1、2 | ||||||
5.群体互动对新媒体用户的影响 | 课程目标1、2 | ||||||
5 | 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 | 1.数字化信息格式 | 1.课前预习:第五章 2.案例分析:新闻照片、音频、视频的数字化加工 3.延伸阅读:中国新闻奖优秀作品赏析 4.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1 | 重点:
难点: 2.新闻照片、音频、视频的数字化加工的任务及一般流程 | 1.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新媒体中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原则、基本要求和流程,为媒介实践奠定基础,提供指导 2.案例分析:能够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照片、音频、视频数字化加工的经典案例和作品,加深其对实践流程的了解和认知 | 2 |
2.新闻照片的数字化加工 | 课程目标2 | ||||||
3.音频的数字化加工 | 课程目标2 | ||||||
4.视频的数字化加工 | 课程目标2 | ||||||
5.新媒体中的信息发布技术 | 课程目标2 | ||||||
6 | 新媒体信息的组织 | 1.新媒体信息的层次化组织 | 1.课前预习:第六章 2.案例分析 3.课堂练习 4.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2 | 重点:
难点:
|
| 4 |
2.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 | 课程目标2 | ||||||
3.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媒体融合 | 课程目标1 | ||||||
4.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 | 课程目标2 | ||||||
7 | 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 | 1.与信息可视化传播相关的概念 | 1.课前预习:第七章 2.案例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图表;数据新闻经典案例 3.课堂练习 4.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1 | 重点:
难点:
|
| 4 |
2.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 | 课程目标1 | ||||||
3.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中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课程目标2 | ||||||
4.信息图表的制作要点 | 课程目标2 | ||||||
8 | 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 | 1.论坛 | 1.课前预习:第八章 2.课堂调查: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行为及其特点 3.案例分析 4.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1、2 | 重点:
难点: 2.论坛、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的传播特点、使用与满足 | 1.讲授法:从专业视角解析常见的社会会化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知 2.案例分析:以现实具体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其传播特点、功能,加深其认知,提升其媒介素养 | 4 |
2.博客 | 课程目标1、2 | ||||||
3.维基 | 课程目标1、2 | ||||||
4.SNS | 课程目标1、2 | ||||||
5.微博 | 课程目标1、2 | ||||||
6.微信 | 课程目标1、2 | ||||||
9 |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 | 1.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思维 | 1.课前预习:第九章 2.案例分析:社会化媒体应用经典案例 3.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2、3 | 重点:
难点: 4..专业媒体、政府机构、企业应用社会化媒体的方法 | 1.讲授法: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为开展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案例分析:以现实经典案例为基础,解析应用社会化媒体的常见策略和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化媒体思维,提升其媒介素养 | 4 |
2.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策略 | 课程目标2、3 | ||||||
3.专业媒体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 课程目标2、3 | ||||||
4.政府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 课程目标2、3 | ||||||
5.企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 课程目标2、3 | ||||||
10 |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 1.新媒体与舆情、舆论 | 1.课前预习:第十章 2.案例分析 3.课堂研讨:新媒体舆情监管、新媒体文化现象、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现象、媒介素养提升 4.课后作业:制作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 课程目标2、3 | 重点:
难点:
|
| 4 |
2.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 | 课程目标2、3 | ||||||
3.新媒体技术与“数字鸿沟” | 课程目标2、3 | ||||||
4.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 课程目标2、3 |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表4-1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 考核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 目标 1 | 1.新媒体的定义、源流、影响 | 课程模块1 | 70×% | 课程作业 闭卷考试 |
2.数字传播的优势、归宿;媒介融合的定义、层次、内容、障碍;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特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大数据的定义、特点、对新闻业的影响;物联网的定义 | 课程模块2 | |||
3.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演变及其特点;手机媒体传播模式的演变及其特点;场景化传播的定义、内容及构建路径 | 课程模块3 | |||
4.新媒体用户的生存特点、需求、信息消费的特点、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及特点 | 课程模块4 | |||
5.新闻照片、音频、视频数字化加工的原则和要求 | 课程模块5 | |||
6.新媒体信息的基本层次、结构化整合的方式、融合传播的原则、页面组织与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 课程模块6 | |||
7.新媒体信息可视化传播的重要概念、信息图表的应用及其在新闻中的作用、数据新闻生产的一般流程及要求 | 课程模块7 | |||
8.新媒体中主要的社会化媒体形式的定义、传播结构、传播特点、使用与满足 | 课程模块8 | |||
9.专业媒体、政府机构、企业应用社会化媒体的基本策略 | 课程模块9 | |||
10.新媒体与舆情、舆论的关联;新媒体文化的定义、内容、特点、影响;数字鸿沟的定义、表现、原因、层次;媒介素养的定义、表现、提升路径 | 课程模块10 | |||
课程 目标 2 | 1.新媒体的多层级影响 | 课程模块1 | 20×% | 课堂研讨 汇报展示 |
2.新媒体用户消费信息、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 课程模块4 | |||
3新闻照片、音频、视频数字化加工的任务和要求 | 课程模块5 | |||
4.新媒体信息组织的形式、流程、要求 | 课程模块6 | |||
5.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的形式、流程、原则 | 课程模块7 | |||
6.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 | 课程模块8 | |||
7.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 | 课程模块9 | |||
8.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升媒介素养 | 课程模块10 | |||
课程 目标 3 | 1.新媒体之“新” | 课程模块1-3 | 10×% | 课堂研讨 日常提升 |
2.新媒体的用户 | 课程模块4 | |||
3.新媒体的形式 | 课程模块8-9 | |||
4.新媒体的内容生产 | 课程模块5-7 | |||
5.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 课程模块10 |
表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 考核方式 | 考核占比 | ||
闭卷考试70% | 课堂研讨10% | 课程作业20% | ||
课程目标1 | 70% | 70% | 70% | 70%=70%*70%+70%*10%+70%*20% |
课程目标2 | 20% | 20% | 20% | 20%=20%*70%+20%*10%+20%*20% |
课程目标3 | 10% | 10% | 10% | 10%=10%*70%+10%*10%+10%*20% |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表现(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发言与提问情况,来评价学生相关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40×%):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作业的设计。如让学生简述对知识的认识,考核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情况,帮助学生将定义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3)实践教学(40×%):如通过课堂教案设计、课堂片段展示与汇报,训练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明确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形成自己适合的教学风格。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核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考核范围为课程内容第一章至第十章,主要考核重要的概念、理论等,同时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x30%)+期末成绩(x70%)
(三)评分标准
试卷考核项目以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为准。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讨论制定,传媒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