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 传播学理论 | ||||||
课程英文名 | Communication Theory | 双语授课 | □是 否 | ||||
课程代码 | 27112007 | 课程学分 | 3 | 总学时数 | 48 (含2课时劳动实践) |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 课程性质 | 必修 □选修 □其他 | 课程形态 | □线上 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
考核方式 | 闭卷 □开卷 □课程论文 □课程作品 汇报展示 □报告 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试 平时作业 □其他 (可多选) | ||||||
开课学院 | 传媒学院 | 开课 系(教研室) | 网络与新媒体 | ||||
面向专业 | 网络与新媒体 | 开课学期 | 第3学期 | ||||
课程负责人 | 陈艳花 | 审核人 | 张建雄 | ||||
先修课程 | 新闻学理论、数字摄影、数字图像处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
后续课程 | 视听语言、全媒体新闻编辑、全媒体新闻评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 | ||||||
选用教材 | 戴元光主编《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 ||||||
参考书目 |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 ||||||
课程资源 | |||||||
课程简介 | 本课程作为一门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介绍人类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明确传播实践下传播结构的五个要素,掌握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传媒如何影响社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
课程目标
表 2-1 课程目标
序号 | 具体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 1 | 知识传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类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等基本知识,了解传播的一般原理,理解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人类传播、社会传播历史、现状、趋势,了解传播媒介、传播技术、传播理论前沿、热点等问题。 |
课程目标 2 | 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秉承“边学边练,学做合一”应用型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在掌握人类传播本质、传播规律基础上,具备对人类传播活动、传播现象洞察与批判的思辨能力,重视传播策略,掌握一套可行的传播技巧与传播技能;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人类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进行分析研究的基本能力。 |
课程目标 3 | 素养提升: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识、分析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理性认识传播发展动态与趋势,了解传媒如何影响社会,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具备良好媒介素养及专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传媒人才。 |
表2-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思想素养【H】 | 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 课程目标3 |
1.2:积极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立 德树人。有崇高的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遵从职业道德,有道德底线。 | ||
毕业要求2:家国情怀【H】 | 2.1: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 课程目标3 |
2.2:具有热爱家乡、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信念。 | ||
2.3: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 | ||
2.4: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 ||
毕业要求4:学科素养【H】 | 4.1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 课程目标1 |
4.2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具备健全的心理。 | ||
4.3具有从事新闻行业的职业精神,能适应社会需求,能动手实践和解决新闻行业实际问题。 | ||
毕业要求5:基本技能【H】 | 5.1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及相关知识点,形成专业思想。 | 课程目标1 |
5.2了解新闻前沿动态和新闻行业发展规律,掌握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发展规律,能把握新闻传播业发展基本方向。 | ||
5.3了解新媒体技术、行业发展动态。 | ||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H】 | 8.1学会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掌握基本礼仪,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课程目标2 |
8.2掌握沟通与交流理论基础,掌握倾听、交谈、说服、谈判、辩论、演讲等沟通技巧和艺术,能够在团队合作、日常生活、职场、网络环境中有效沟通与交流。 | ||
8.3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 |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表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模块 | 学习内容 | 学习任务 | 课程目标 | 学习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 | 学时 |
1 | 绪论 | 1.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 课前预习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传播与传播学 2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四大先驱”等基本概念 3.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当代中国传播实践的结合 难点: 1.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和规律 2.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交往理论 | 讲授法 | 6 |
2.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 课前预习 | 课程目标1 | |||||
3.传播学研究对象 | 小组作业 | 课程目标1 | |||||
4.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 | 小组作业 | 课程目标1 | |||||
5.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传播学理论 | 小组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
2 | 传播·信息·符号 | 1.传播与信息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重点: 1.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2.符号的定义 3.从符号分析到话语分析 难点: 1.非语言符号 2.符号的基本功能 3.基于语言符号分析的宣传研究 | 讲授法 专题研讨 | 8 |
2.传播与符号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 |||||
3 | 五大传播类型 | 1.人内传播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重点: 1.人际传播 2.大众传播 难点: 1.群体传播 2.组织传播 | 讲授法 案例教学 | 10(含2课时劳动实践) |
2.人际传播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3.群体传播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4.组织传播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5.大众传播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4 |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 1.传播制度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重点: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的关系 难点: 代表性媒介规范理论 | 讲授法 | 6 |
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5 |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 1.传播媒介定义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重点: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2.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3.新媒介发展趋势和现实冲击 难点: 1.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2.公共新闻运动 | 讲授法 | 7 |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3.大众传播与职业特性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4.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5.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 个人作业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
6 | 全球化与现代传播 | 1.全球化定义 | 读书笔记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重点: 1.全球化定义 2.现代传播 3.跨国传播与文化帝国 4.反思性社会 难点: 1.依附理论 2.媒体融合与融合文化 | 讲授法 讨论交流法 | 7 |
2.依附理论 | 读书笔记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
3.跨国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霸权 | 读书笔记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
4.全球传播理论构架与核心范畴 | 读书笔记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
7 | 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批评与借鉴 | 1.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引进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 读书笔记 | 课程目标3 | 重点: 1.我国传播学研究现状和趋势 2.西方传播学在研究视野上的偏颇和局限 难点: 中国传播学理论的建设 | 讲授法 讨论交流法 | 4 |
2.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传播学理论 | 读书笔记 | 课程目标3 | |||||
3.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借鉴意义 | 读书笔记 | 课程目标3 |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表4-1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 考核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 目标 1 | 1.传播与传播学 | 学习模块1 | ×50% | 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核 |
2.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四大先驱”等基本概念 | ||||
3.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和规律 | ||||
4.信息爆炸、信息匮乏、信息污染、信息侵略的定义 | 学习模块2 | |||
5.符号的定义、符号的分类、符号的功能 | ||||
6.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定义 | 学习模块3 | |||
7.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 | 学习模块4 | |||
8.报刊的四种理论 | ||||
9.传播媒介、媒介控制 | 学习模块5 | |||
10.拟态环境 | ||||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 ||||
12.意见领袖 | ||||
13.沉默的螺旋理论 | ||||
14.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 ||||
15.大众传播与职业特性 | ||||
16.跨国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霸权 | 学习模块6 | |||
17.全球传播理论构架与核心范畴 | ||||
课程 目标 2 | 1.拉斯韦尔“五W”要素 | 学习模块1 学习模块5 | ×40% | 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核 |
2.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 ||||
3.符号与意义 | 学习模块2 | |||
4.本我与客我理论、镜中我理论 | 学习模块3 | |||
5.冲突、情商 | ||||
6.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 | ||||
7.组织形象传播、组织危机传播 | ||||
8.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 学习模块5 | |||
9.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 ||||
10.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 ||||
课程 目标 3 | 1.全球化定义 | 学习模块6 | ×10% | 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核 |
2.依附理论 | ||||
3.现代性与现代传播 | ||||
4.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引进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 学习模块7 |
表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 考核方式 | 考核占比 | |||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60% | 平时作业成绩比例20% | 课堂参与成绩比例10% | 课堂笔记、读书笔记成绩 比例10% | ||
课程目标1 | 50% | 60% | 40% | 40% | 50%=60%*50%+20%*60%+10%*40%+10%*40% |
课程目标2 | 40% | 20% | 30% | 30% | 34%=60%*40%+20%*20%+10%*30%+10%*30% |
课程目标3 | 10% | 20% | 30% | 30% | 16%=60%*10%+20%*20%+10%*30%+10%*30% |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总分100分)
(1)课堂参与(30%):严格出勤制度和课堂管理,要求学生重视课堂参与,并全程参与本课程的教学;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面貌、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与教师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相关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能力。
(2)平时作业(40%):根据学生平时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完成情况,掌握课程学以致用情况。
(3)课堂笔记(10%):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梳理、记录、保存状况。
(4)读书笔记(20%):根据学生课外阅读传播学相关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情况,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理解、拓展、表达能力。
2.期末成绩评定(总分100分)
期末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播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方式为闭卷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学的专业术语、基础理论,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或现象。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构成。
总成绩(100%)=平时考核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
(三)评分标准
本课程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试卷考核项目以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为准。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讨论制定,传媒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