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24-04-25浏览:133





《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网络社会学

课程英文名

Network Sociology

双语授课

R

课程代码

27122084

课程学分

2

总学时数

32(含实践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R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R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R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闭卷  R开卷  □课程论文 □课程作品  R汇报展示  R报告  

R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试  □平时作业  R其他 (可多选)

开课学院

传媒学院

开课

(教研室)

网络与新媒体

面向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

开课学期

3学期

课程负责人

魏国红

审核人

张建雄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选用教材

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参考书目

1.何明升: 《网络社会学导论》(第一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2.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詹姆斯·富勒 著:《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简学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意大利]圭多·卡尔达雷利等著:《网络》,李果译,译林出版社,201812月版.



课程资源



课程简介

网络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视角认识互联网科技发展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网络社会中的网民及网络社会关系、网络社会问题、网络伦理、网络社会治理等,提高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掌握网络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课程内容涉及对网络社会群体、网络公共领域、网络社会交往、网络社会问题及舆情处理、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相关知识。

课程目标2

学习运用社会学知识和理论分析网络社会现象,分析网络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及影响的规律、网民行为的特征及成因,了解网络社会道德维护和法制建设的意义,能够撰写相关的专业论文和资政报告。



课程目标 3

提升学生从事网络和新媒体专业领域工作的社会学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透过网络社会的表象看到本质,提高从事网络与新媒体工作的质量,服务行业、奉献社会。

课程目标 4

使学生能以高素质网民和网络社会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网络社会生活,同时为网络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和良好的示范。


课程目标 5

以网络社会学为切入点增加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了解,拓宽学科知识视野。




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思想素养】

1.1 通过学习,了解到网络生活对一个网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高标准要求,能够自觉在网络社会生活中传播健康的政治观,做网络生活的道德模范,营造积极健康守法的网络空间。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5【基础技能】

5.1 通过学习,能够具备社会学的功底,在理解和解释网络社会,更加专业和有深度地服务于从事的网络与新媒体工作,成为科技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8.1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做到守法自律,理性发声,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网络社交能力,建立健康积极的网络社交关系。

课程目标1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

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课程

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

方法

学时

1

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1.网络社会理论知识

1.拓展阅读:社会学及网络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著作、优秀学术论文。

2.课堂学习:系统学习网络社会学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理论、研究方法,掌握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网络社会行为的方法。


1

重点:

1.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2.网络社会问题的分析

难点:

3.社会结构理论的理解

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介绍网络社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分析方法。

24



2..网络社会与网络行为


2






3.网络社会结构与功能


3






4.网络社会学研究方法


5




2

实践与操作

1,开展网络社会问题调查

1.个人作业:针对某一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和现象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作业成果汇报;

2.师生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

2

重点:

1.找准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提出解决网络社会问题的对策难点:

3.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4.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调研和专题研讨: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络热点进行分析和课堂展示,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网络社会学专业知识学习。

8



2.分析网络社会问题


3






3.针对网络社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4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4-1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考核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

 目标 1

1.网络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


1

20%

开卷考试

调研报告


2.网络社会道德提高和法律完善

1



 课程

 目标 2

1.运用网络社会学理论分析网络社会现象的能力


1

20%

开卷考试

调研报告


2.专业文章撰写的能力

2



 课程

 目标 3

1.网络社会学知识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素养的提升

2

30%

课堂表现

调研报告


2.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2



 课程

 目标 4

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


2

20%

课堂表现

调研报告

 课程

 目标 5


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


1

10%

课堂表现

调研报告

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考核方式

考核占比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40%

实践教学40%

课堂表现10%

其他作业10%


课程目标1

30%

20%

20%

20%

20%=40%*30%+40%*20%+10%*20%+10%*20%

课程目标2

20%

40%

20%

30%

20%=40%*20%+40%*40%+10%*30%+10%*30%







课程目标3

20%

20%

20%

20%

30%=40%*20%+40%*20%+10%*20%+10%*20%

课程目标4

20%

10%

20%

20%

20%=40%*20%+40%*10%+10%*20%+10%*20%

课程目标5

10%

10%

20%

10%

10%=40%*10%+40%*10%+10%*20%+10%*10%







评分依据:进行优质原创新媒体作品产出,达到了课程目标1-3中的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的要求,同时每次小组合作训练了沟通合作能力,原创内容的产出要求提升了学生自主创业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的课程目标打下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有合理的、多维度的过程性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覆盖课程目标、考核结果能合理反应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考核权重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各考核环节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1. 课堂表现(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考勤、发言、课堂听课情况;其中考勤占10%,听课和发言情况占10%

  2. 课程论文(40%:要求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包括课堂展示主要成果(占20%),并提交自己的课程论文(占20%),以考察学生调研、收集资料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期末成绩评定(考查)(40%:期末成绩以考查的形式进行,会有两道论述题,各占50%的分数比重。要求学生根据开卷考试试卷上提供的案例材料,运用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有逻辑性的进行分析和评述。评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应由平时考核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其构成比例:总成绩(10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40%+期末成绩(40%)。

(三)评分标准

  1. 平时成绩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优秀

(100>x90)

良好

(90> x80)

中等

(80> x70)

及格

(70> x60)

不及格

(x <60)

平时成绩

1)考勤达标,参加全部课程学习。(2)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学习。(3)积极参与或关注课堂讨论。

1)考勤基本达标,缺课不超过2个学时。(2)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学习。(3)积极参与或关注课堂讨论。

1)考勤基本达标,缺课3-4课时。(2)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3)积极参与或关注课堂讨论。

1)考勤基本达标,缺课4-6课时。(2)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学习。(3)积极参与或关注课堂讨论。

1)考勤不达标,缺课多于6个学时。(2)基本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3)不参与也不关注课堂讨论。


  1. 期中成绩(调研报告及汇报)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优秀

    (100>x90)

    良好

    (90> x80)

    中等

    (80> x70)

    及格

    (70> x60)

    不及格

    (x <60)

    调研报告

    1. 调研报告选题来自网络社会热点现象,研究有现实意义;(2)报告有陈述、有分析、有对策,结构完

    整,条理清晰;(3)提出了有价值的对策建议。(4)报告能反映出撰写者较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5)语言表达准确,行文流畅,符合学术规范。

    1)调研报告选题来自网络社会热点现象,研究较有现实意义;(2)报告有陈述、有分析、有对策,结构较完

    整,条理较清晰;(3)提出了较有价值的对策建议;(4)报告能反映出撰写者较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5)语言表达较为准确,行文较流畅,基本符合学术规范。

    1)调研报告选题较为典型,研究上有现实意义;(2)报告结构较为完整,条理较清晰;(3)提出的对策建议较有价值;(4)报告较能反映撰写者较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5)语言表达较为准确,行文基本较流畅,部分地方的写作不够规范。

    1)调研报告选题不够典型,但也能反映一些现实问题;(2)报告 结构上稍显混乱,主题不够清晰;(3)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但较为单薄;(4)报告基本上能反映撰写者较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5)语言表达较为准确,但学术特色不强,存在标点、用词等错误。

    1)调研报告选题不符合课程性质,或主题不明确(2)结构不清晰,表达混乱;(3)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缺少针对性;(4)报告的写作中反映出撰写者在政治思想或道德修养上的问题;(5)报告写作不符合学学术规范,存在一定的学术问题。

  2. 考试成绩(试卷)

4 评价标准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优秀

(100>x90)

良好

(90> x80)

中等

(80> x70)

及格

(70> x60)

不及格

(x <60)

考试成绩

1)正确理解答题要求,能按要求答题;(2)论证严谨,有条理;(3)逻辑性强,论述有说服力;(4)语言流畅,书写规范。

1)基本理解了答题要求,能按要求答题;(2)论证较为严谨,有条理;(3)逻辑性较强,大部分论述有说服力;(4)语言流畅,书写较为规范。

1)基本理解了答题要求,能按要求答题;(2)论证严谨稍欠,条理性弱;(3)逻辑性尚可,论述说服力不够强;(4)语言流畅,书写较为规范。

1)理解了答题要求,能按要求答题;(2)论证不够严谨,但有条理;(3)逻辑性不强,论述的说服力较弱;(4)语言流畅,书写规范。

1)理解了答题要求,能按要求答题;(2)论证不严谨,缺少条理;(3)没有逻辑性,论述没有说服力;(4)语言不够流畅,书写欠规范。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学系讨论制定,传媒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




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贤大道16号
邮箱:cjsfcmxy2014@163.com
院长办公室:023-72792007
书记办公室:023-72792008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