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

广播电视学专业——《全媒体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24-04-25浏览:38

《全媒体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全媒体新闻采访

课程英文名

All-Media News Interview

双语授课

课程代码

27112055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数

48(含实践16,其中含劳动教育1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闭卷  □开卷  □课程论文 ☑课程作品  □汇报展示  □报告  

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试  ☑平时作业  其他 (可多选)

开课学院

传媒学院

开课

(教研室)

广播电视学系

面向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

开课学期

2学期

课程负责人

阎敏

审核人

贾森

先修课程

新闻学理论

后续课程

全媒体新闻写作

选用教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新闻采访与写作》(第1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参考书目

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第1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资源

慕课资源:《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山大学);《融合新闻之路》(暨南大学);《做新闻》(南京大学)



课程简介

《全媒体新闻采访》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新闻采访基础理论、全媒体采访基本方法以及全媒体新闻产品呈现几个版块。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理念,形成强烈的新闻敏感,能够独立进行新闻选题并进行报道策划,同时从德育的角度,让学生具备全媒体新闻人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新闻专业理论知识修养、新闻采写报道的专业技能素养以及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和情操。



二、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了解新闻采访的基本理念,掌握新闻采访的十大方式、新闻选题的内涵和操作方法、新闻采访策划方案撰写方法、新闻采访报道中寻找中心人物、捕捉细节画面、新闻报道动态呈现、如何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媒介形式呈现新闻等方法。

课程目标 2

通过本门课程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课后实践,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新闻敏感,能够独立进行新闻选题并进行报道策划;能够准确的找到新闻中心人物,熟练的捕捉细节画面,有效的进行新闻动态呈现,选择最合适的媒介形式呈现新闻内容生产新闻产品。本课程最核心的能力目标即让学生具备全媒体新闻采访报道的实操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质量较高的全媒体新闻报道。

课程目标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全媒体新闻报道工作人员的各项基本素质,具体包括作为新闻记者的专业理论知识修养;新闻记者新闻采写报道的专业技能素养;通过劳动教育,从德育的角度,培养学生在新闻报道中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情操,传播正能量以及具备人文关怀的思想素质。

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M

1.2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国家大政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

3

毕业要求3核心能力H

3.1 具备新闻采写、编写、评论等技能,能够独立策划、制作、报道新闻内容,并且能够紧跟媒体融合的趋势,了解不同媒介元素的特点以及应用场景。

2

毕业要求5职业素养M

5.3 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标准,秉持负责任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1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课程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时

1

新闻采访

基础理论

1. 全媒体采访报道理念探寻

1.小组作业:分小组完成新闻播报。每周一组,制作PPT进行课堂展示。

2.线上学习:慕课资源:《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山大学)

3.拓展阅读:《新闻学》(徐宝璜);《做新闻》(塔奇曼)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重点:

1.全媒体与融合报道

2.新闻采写的作用、特征与原则

3.新闻采写的关系

4.新闻记者应具备的作风和道德

5.全媒体时代记者应具备的新型素质

6.新闻敏感的定义和养成方法

7.新闻线索的定义及寻找渠道

8.新闻来源的辨别方法

9.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心得讨论与写作(劳动教育)

难点: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新闻采写

2.如何在实践中培养诚挚的情感

3.如何有意识地锻炼新闻敏感能力

1.讲授法:

课堂教学+线上慕课资源(SPOC)。能够让学生从教材以及课外拓展资源中更好的学习新闻采访基础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

运用大量经典的以及具有创意性的全媒体新闻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运用所学理论对新闻作品进行辨析评价。

  1. 课堂专题研讨:通过课堂头脑风暴,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互相激发新闻敏感,形成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4.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社会,发现新闻选题,撰写采访策划,形成媒体作品。并且提供课程展示平台微信公众号“爱新同学”,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成果,学有所获。

10

(含劳动教育1学时)



2.记者的修养与素质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3.新闻发现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2

全媒体采访

基本方法

1.新闻选题

1.个人作业:观察日常生活,动用所有感官,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

2.小组作业:分小组展开讨论,提交新闻选题,进行采访实践。

3.拓展阅读:经典新闻作品赏析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重点:

1.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的内涵

2.新闻选题的确定

3.校园新闻选题八法

4.新闻的采访方式

5.新闻采访提纲写作

6.采访前的准备

7.采访提问的类型


难点:

1.新闻选题的策划的原则和方法

2.提问的具体技巧

3.倾听的重要性和方法

4.理解采访的原则并能运用采访技巧

5.如何正确的运用最合适的采访方式应对不同类型的新闻

6.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提问,能够顺利获取新闻信息。

7.如何培养倾听的意识和能力。


12



2.新闻采访方式及提纲写作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3.采访技巧(一)

 准备与提问



课程目标2






4.采访技巧(二)

  提问与倾听


课程目标2












3

全媒体新闻

报道呈现

1.动态呈现

1.线上学习:

慕课资源:;《融合新闻之路》(暨南大学);《做新闻》(南京大学)

2.小组作业:分小组提交选题及采访提纲并进行采访实践,制作视频新闻或者微信推文。


课程目标2

重点:

1.视觉媒介采访呈现

2.视听多媒体采访呈现

3.全媒体采访与呈现的理念

4.全媒体新闻作品的制作


难点:

1.结构动态的采访过程

2.如何分析和选择适合媒介传播形式的新闻现场

3.刻画采访细节的方法

4.全媒体作品创意性表达



10



2.现场取材与实时记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3.细节是金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4.全媒体新闻采访媒介产品展示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 实验学习内容及要求

3-2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教学目标(观测点、重难点)

学时数

项目类型

要求

每组人数

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

1

常规新闻报道训练


教师

开发

通过常规新闻报道训练,学生能够具备足够的新闻敏感,获取较多的新闻线索,可以掌握新闻采访前期准备工作要点,撰写成熟的采访策划和采访提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6

综合性

必做

4-5

课堂

讲授

查阅

文献

小组

讨论


1-3

2

全媒体新闻采访


教师

开发

通过全媒体新闻采访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媒介类型的采访工作,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完成新媒介新闻采访工作。比如新闻海报、vlog新闻等,从德育的角度考察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

6

综合性

必做

4-5


1-3



3

新闻专访


教师

开发


通过新闻人物专访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与人、社会相处沟通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全媒体新闻采编的能力。



4


综合性



必做



4-5



1-3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4-1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考核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

 目标 1

1.新闻采写的作用、特征与原则


新闻采访

基础理论/常规新闻报道训练



23%

课堂参与

平时作业

阶段性测试

期末考试


2.全媒体时代记者应具备的新型素质





3.新闻敏感





4.新闻线索





5.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的内涵





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新闻采写




 课程

 目标 2

1.新闻选题的确定


全媒体采访

基本方法/全媒体新闻采访、新闻专访

55.2%

课堂参与

平时作业

阶段性测试

期末考试


2.新闻的采访方式





3.新闻采访提纲写作





4.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提问,能够顺利获取新闻信息。





5.采访提问的类型和技巧










6.倾听的重要性和方法









 课程

 目标 3

1.视觉媒介采访呈现

全媒体新闻

报道呈现/全媒体新闻采访


21.8%

课堂参与

平时作业

阶段性测试

期末考试


2.视听多媒体采访呈现





3.全媒体新闻作品的采访呈现




评分依据:如果课程论文或作品设计是课程考核的唯一方式,必须明确课程论文或作品设计的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写明评分依据。

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考核方式

考核占比


课堂参与

成绩比例12%

平时作业

成绩比例18%

阶段性测试

成绩比例30%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40%


课程目标1

30%

30%

20%

20%

23%

课程目标2

50%

40%

60%

60%

55.2%

课程目标3

20%

30%

20%

20%

21.8%

备注:以上考核方式类型及占比均为示例,需确保每一列占比总和为100%

    1.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表现(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情况、表现情况、发言与提问情况,来评价学生相关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30%:通过分小组进行常规性新闻播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新闻的习惯,学会对新闻进行分类、编辑、整合以及多维度评价的能力。

3)阶段性实践测试(50%):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阶段性实践测试,一学期3-5次。采用完成实践项目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及时用于实践,并检验教学效果。其中从德育的角度进行劳动教育教学测试。通过阶段性测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新闻采访思维和能力形成程度,对新闻采访基本理论、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方式为闭卷考试和完成课程作品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新闻采访基本理论、操作程序,能运用具体方法完成新闻采访活动。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应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其构成比例为:总成绩(100%=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三)评分标准

课程由平时考核项目和期末考核项目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核项目采取试卷考核方式和课程作品考核结合的方式,试卷考核项目以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为准;平时考核项目采取非试卷考核方式,平时考核的非试卷考核项目评分标准如下:


5 评分标准(平时考核中的非试卷考核项目)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优秀

(100>x≥90)

良好

(90> x≥80)

中等

(80> x≥70)

及格

(70> x≥60)

不及格

(x <60)

课堂表现

不旷课,且积极发言与提问,而且能主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

不旷课,且参加发言与提问,但不是很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度一般。

基本不旷课,但是不参与课堂发言提问等。

旷课较多,且不参与课堂讨论,提问。

经常旷课,课堂不发言。

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每次都认真完成作业,且质量不错。

基本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作业质量一般。

3次以上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不高。

2次以上完成作业,且作业质量不高。

不完成作业。

阶段性

实践测试(课程作品)

1)选题角度非常新颖,有很高的新闻价值。(2)画外采访资料丰富,提问设计和现场设计有针对性,采访问题有深度,注重细节的采访。(3)采访方式和报道形式选用十分合理。(4)整体设计分析十分细致。(5)充分体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1)选题角度比较新颖,有较高的新闻价值。(2)画外采访资料比较丰富,提问设计和现场设计比较有针对性,采访问题有深度,注重细节的采访。(3)采访方式和报道形式选用合理。(4)整体设计分析细致。(5)较好体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1)选题角度有一定的新闻价值。(2)呈现相关的画外采访资料,提问设计和现场设计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细节的采访。(3)采访方式和报道形式选用比较合理。(4)基本完成整体的设计分析。(5)基本体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1)选题角度一般,新闻价值不突出。(2)画外采访资料缺乏,提问设计和现场设计与主题相关性不高。(3)采访方式和报道形式选用不够合理。(4)基本完成整体的设计分析。(5)基本体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不按要求完成作业者。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系讨论制定,传媒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


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贤大道16号
邮箱:cjsfcmxy2014@163.com
院长办公室:023-72792007
书记办公室:023-72792008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