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

广播电视学专业——《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24-04-25浏览:106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双语授课

R

课程代码

27111004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数

4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R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R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R闭卷  □开卷  □课程论文 □课程作品  R汇报展示  □报告  

R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试  R平时作业  其他 (可多选)

开课学院

传媒学院

开课

(教研室)

播音与主持艺术

面向专业

广播电视学

开课学期

4学期

课程负责人

邵晶

审核人

贾森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选用教材

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宁.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版)[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课程资源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依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内容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等。本课程主要采用具体知识传授与整体精神把握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学以致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宏观、理性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和拓宽提高大学生的素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认识民族自身,了解中国国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能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能够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 2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对文学、美学、艺术、历史、社会等

人文社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领域知识有所认知;熟悉各种文艺形式和文化现象,能够在专业工作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课程目标 3

能够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能够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反思、分析和评价。

课程目标 4

具备与传播学类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保持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心态,积极适应行业的变化和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

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M]

1.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课程目标1


1.3 拥有优良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爱国敬业。

毕业要求2文化素质[H]

2.1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

课程目标2


2.2 对文学、美学、艺术、历史、社会等人文社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毕业要求5职业素养[M]

5.3 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标准,秉持负责任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7:终身学习能力[M]

7.2 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保持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心态,积极适应 行业的变化和挑战。

课程目标4

7.3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课程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时

1

中国文化概说

1.文化(广义文化、狭义文化)

1.拓展阅读:布置书目,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2.调研:开展社会调查,撰写中国传统文化风貌调查报告。

课程目标1

重点:

1.掌握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2.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3.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社会调查,撰写中国传统文化风貌调查报告。

难点:

1.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一词概念的发展。

讲授法:引导学生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国的兴趣。

4

2.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2

3.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课程目标2

4.调查中国传统文化风貌,撰写调查报告,筹办中国传统文化风貌调查报告会

课程目标4

2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课后作业:教师依据本章所讲述的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

课程目标3

重点:

1.掌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延续的影响;

2.会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难点: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切实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视频学习:直观形象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

3.讨论法:学生讨论各地的文化。

6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课程目标1

3.学会分析某种地方性文艺作品或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联。

课程目标4

3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课后作业:教师依据本章所讲述的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

课程目标124


重点:

1.中国传统农耕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专业学习特点,分析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或文化现象与其所赖以存在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关系。


1.授法:引导学生走进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2.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6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3.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4.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1.课后作业:结合典籍记载、具体文艺作品或现实生活实例,分析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2.课堂展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呈现。

课程目标1234

重点:

1.注意理解古代宗法制度的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2.学会归纳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难点:

1.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内涵及其对传统社会的重要影响。

1.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宗法制度对中国国文化的影响。

3.视频学习:直观形象了解中国的宗法制度。

6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1.课后作业: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2.ppt小组汇报。

课程目标1234

重点:

1.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3.秦汉时期的文化。

4.隋唐时期的文化。

5.明清时期的文化。

难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轴心时代”的产生背景以及诸子百家。

2.隋唐与两宋文化的区别。

3.明清时期文化的开新,启蒙思潮的产生及其代表人。


1.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2.小组汇报:自学一部分内容,由小组汇报。

10

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隋唐:隆盛时代

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9.明清:沉暮与开新

6

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课程目标24

重点:

1.汉语的特点。

2.汉字的特点。

难点:

1.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2.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4

2.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3.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7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1.课后作业:结合专业学习和现实生活说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程目标1234

重点:

1.掌握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深刻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意义;

2.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难点:

1.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1.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2.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3.视频学习:直观深入学习。

6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4.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意义

8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拓展阅读:结合专业学习特点,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程目标1234

重点:

1.掌握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能够分析文化现象蕴含的文化基本精神;

2.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难点: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分析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

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9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危机

自学

课程目标1234

重点:

1.结合历史背景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在近代遭遇的严峻危机;

2.掌握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

难点:

1.


1.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2.自学:自学中国文化前景展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2

2.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3.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4.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5.中国文化前景展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4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考核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1

1.文化(广义文化、狭义文化)

学习模块1

12%

1.平时作业2.期末考试

2.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模块1

3.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学习模块9

 课程目标2

1.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学习模块2

41%

1.平时作业

2.期末考试

3.课堂考勤



2.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学习模块3

3.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学习模块4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学习模块5

 课程目标3

1.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习模块6

31%

1.平时作业

2.期末考试

3.课堂表现

2.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学习模块7

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学习模块8

 课程目标4

1.中国文化前景

学习模块9

16%

期中考试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学习模块9

3.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模块9

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考核方式

考核占比(此处需与上表基本一致)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60%

平时作业20%

课堂表现与考勤10%

期中考试10%

课程目标1

10%

30%



12%

课程目标2

50%

30%


100%

41%

课程目标3

30%

40%

100%


31%

课程目标4

10%




16%

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实施办法,课程的学期考核包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等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占比30%,其中考核占比10%,期末考核占比60%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30分)

平时成绩由三次作业、课堂表现、课堂考勤共同完成,共计100分。其中,三次作业占比70%,课堂表现占比10%,课堂考勤(两次考勤)占比20%

1)作业完成情况: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作业的设计。本课程会依据三章课程的

内容设计相应的作业,考察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及理解情况。总计3次作业。三次作业的占比分别是20%20%30%

2)课堂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发言与提问情况,来评价学生相关的能力。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以传统文化为内容,形式不限,进行课堂展示。课堂表现占比10%

3)课堂考勤:本课程在课堂上有两次考勤,全勤者记100分,请假者记60分,无故缺勤者记0分。课堂考勤每次占比10%

2.期中成绩(10分)

以论文形式或者调查报告形式完成传统文化风貌调查报告。

3.期末成绩评定(60分)

1)采用闭卷笔试形式,120分钟,100分计。

2)考核内容主要有: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典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宗教,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等,注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4.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10%+期末成绩(60%

(三)评分标准

1.平时成绩评定标准

1)作业完成情况评分标准:每次作业按100分计算,错一题扣1分,以此得出每次作业的分数。不交作业者该次作业为0分。

2)课堂表现评分标准课堂表现满分按100分计,包括课堂学习时间(迟到、早退及旷课现象)、课程复习、问题讨论等,基准分80分,请假一次扣1分,迟到1次扣5分,早退扣8分,旷课一次扣10分,自愿举手发言一次加3分,回答比较完整、全面或有道理加5分,每生累计加分后的课堂讨论成绩不得超过100分。

3)课堂考勤评分标准全勤者每次记100分,请假者每次记60分,无故缺勤者每次记0分。

2.期中成绩评定标准

第一档(90-100分):格式规范;选题新颖,构思全面;层次清晰,逻辑性强;重点突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或想法;能够体现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有机结合。

第二档(80-90分):格式规范,有一定创新,能够体现思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有一定逻辑性,语言表述基本流畅。

第三档(70-80分):格式较为规范,创新性不足,有一定的逻辑性,语言表述基本流畅。

第四档(1-70分):格式不规范,内容与课程无关,语言表述有误。

第五档(0分): 未做或抄袭。

3.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课程考试。严格按照长江师范学院期末考核工作规范出题、阅卷和评定成绩。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教研室讨论制定,传媒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




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贤大道16号
邮箱:cjsfcmxy2014@163.com
院长办公室:023-72792007
书记办公室:023-72792008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