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 全媒体新闻评论 | ||||||
课程英文名 | All-Media News Commentary | 双语授课 | □是 否 | ||||
课程代码 | 27112057 | 课程学分 | 3 | 总学时数 | 48(含实践16,劳动教育1) |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 课程性质 | 必修 □选修 □其他 | 课程形态 | □线上 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
考核方式 | □闭卷 □开卷 □课程论文 课程作品 汇报展示 □报告 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试 平时作业 □其他 (可多选) | ||||||
开课学院 | 传媒学院 | 开课 系(教研室) | 广播电视学 | ||||
面向专业 | 广播电视学 | 开课学期 | 第5学期 | ||||
课程负责人 | 杨志秋 | 审核人 | 贾森 | ||||
先修课程 | 全媒体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全媒体新闻编辑 | ||||||
后续课程 |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 ||||||
选用教材 | 丁法章. 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
参考书目 | 1.习近平.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第1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马少华.新闻评论案例—思维训练与实战分析(第1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曹林.时评写作十讲(第1版)[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 ||||||
课程资源 | 无 | ||||||
课程简介 | 《全媒体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以纸媒、电子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及历史沿革为学习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需具有良好媒介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系统掌握新闻评论选题、立意、论证和逻辑结构等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不同媒介形式的新闻评论制作要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为未来从事新闻行业打下基础。 |
二、课程目标
表 1 课程目标
序号 | 具体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 1 | 能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心价值观,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
课程目标 2 | 能够具备一定的新闻评论知识底蕴、科学精神,学会评论和分析问题,具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的评论技能,具备融合新闻评论的专业素质。 |
课程目标 3 | 能够掌握不同媒介的新闻评论的特点和要求,具备新闻评论写作、编导、摄录、制作、策划各环节能力,具备适应企事业单位、电视台、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内容生产需求的专业素养。 |
课程目标 4 |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标准,秉持负责任的原则,具备新闻职业素养,解决新闻行业实际问题。 |
表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 思想政治素质 | 1.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 | 课程目标1 |
1.2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国家大政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 ||
毕业要求2: 核心能力 | 2.1 具备新闻评论素养,能够独立选题并撰写文字评论,并且能够紧跟媒体融合的趋势,了解不同媒介元素的特点以及应用场景。 | 课程目标2 |
2.2 能够独立策划和制作音视频新闻评论,完成适应不同媒介的新闻评论制作工作。 | ||
毕业要求3: 创新创业能力 | 3.1 发展创新创造思维,理解媒介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打造创意内容的能力。 | 课程目标3 |
3.2 能够适应报纸、电台、电视台、新媒体及网络平台等不同媒介的内容生产需求。 | ||
毕业要求5: 职业素养 | 5.1 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 课程目标4 |
5.2 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标准,秉持负责任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评论素养能力。 |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表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模块 | 学习内容 | 学习任务 | 课程目标 | 学习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 | 学时 |
1 | 新闻评论基础理论知识 | 1.新闻评论的党性和人民性 | 1.拓展阅读: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 2.线上学习:公众号内容阅读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新闻和新闻评论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不可替代的优势。 2.新闻评论的嬗变 3.新闻评论的性质 4.新闻评论重点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5.新闻评论的逻辑思维 | 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及近现代以来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思考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发展。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新闻事件,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评论的重要作用,并尝试对新闻事件进行口头评论。 | 8 |
2.新闻评论的特点 | 课程目标1 | ||||||
3.新闻评论的分类、价值 | 课程目标4 | ||||||
4.新闻评论的发展 | 课程目标1 | ||||||
5.新闻评论的类型 | 课程目标3 | ||||||
6.新闻时评等重点体裁的写作要点 | 课程目标3 | ||||||
7.新闻评论的逻辑思维 | 课程目标4 | ||||||
2 | 报纸新闻评论 | 1.新闻评论的要素; | 1.个人作业:动手写作文字评论 2.小组作业:评论选题 | 课程目标3 | 重点: 1.新闻评论的要素; 2.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方法和要领; 3.新闻评论的结构; 4.修改新闻评论的方法; | 1.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新闻事件的评论价值,并掌握评论的要素和结构;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选题和立意,能够促进学生评论的选题意义,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能够独立撰写文字评论。 | 8 |
2.新闻评论的选题、立意和论证。 | 课程目标1 | ||||||
3.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方法和要领; | 课程目标2 | ||||||
4.新闻评论的结构 | 课程目标4 | ||||||
5.动手修改新闻评论稿件; | 课程目标2 | ||||||
3 |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 1.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 1.个人作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分析 2.小组作业:动手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声音及声画关系。 2.广播述评和电视述评的制作; | 1.案例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要点; 2.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能够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练习,使其具备适应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的专业评论素养。 | 8 |
2.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类别; | 课程目标3 | ||||||
3.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要求; | 课程目标2 | ||||||
4.电视新闻评论的现场报道 | 课程目标3 | ||||||
4 | 网络新闻评论 | 1.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 1.个人作业:动手写作网络新闻评论 2.小组作业:策划并动手制作短视频新闻评论 | 课程目标3 | 重点: 1.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2.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制作 | 1.案例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并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促进学生学会策划制作短视频新闻评论; 2.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短视频新闻评论作品,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具备适应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评论素养。 | 8 |
2.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 课程目标4 | ||||||
3.网络新闻评论的制作要点; | 课程目标4 | ||||||
实验学习内容及要求
表3-2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教学目标(观测点、重难点) | 学时数 | 项目类型 | 要求 | 每组人数 | 教学方法 | 课程目标 |
1 | 实验1:新闻评论评析 | 教师开发 | 1.阅读新闻评论作品。 | 4 | 验证性 | 必做 | 8 | 小组讨论+讲授 | 目标1 目标2 目标4 |
2.分析新闻评论作品的特色。 | |||||||||
2 | 实验2:动手写作新闻评论文章 | 教师开发 | 1.从众多新闻事件中选取有价值的热点,确定选题、立意、论证方法。 | 4 | 验证性 | 必做 | 8 | 小组讨论+讲授 |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
2.确定标题和整体结构方式,对引论、正论、结论进行认真写作。 | |||||||||
3.学生课堂展示,授课老师组织观摩、讨论并点评。 | |||||||||
3 | 实验3:动手制作电视新闻评论 | 教师开发 | 1.电视新闻评论策划案的写作 | 4 | 验证性 | 必做 | 8 | 讲授+小组讨论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2.电视新闻评论文案的写作 | |||||||||
3.现场评论报道 | |||||||||
4.电视新闻评论的摄制与制作。 | |||||||||
4 | 实验4:动手制作短视频新闻评论 | 教师开发 | 1.短视频新闻评论的策划 | 4 | 验证性 | 必做 | 8 | 讲授+小组讨论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2.短视频新闻评论素材的选取(重点) | |||||||||
3.新闻评论的现场报道(难点) | |||||||||
4.新闻评论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 |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表4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 考核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 目标1 | 1.新闻评论定义、特点与发展; | 模块1 | 33.5% | 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验 平时作业 |
2.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的比较; | 模块1/2 | |||
3.论点、论据及论证的定义、分类; | 模块1/2 | |||
4.论点、论据及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 模块1 | |||
5.新闻评论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 | 模块4 | |||
课程 目标2 | 1.找评论选题的方法; | 模块2/3/4 | 25% | 平时作业 阶段性测试 作品考核 |
2.立意的主攻目标和具体运作; | 模块2 | |||
3.论证的两种基本论证方式及各自具体分类; | 模块2/3/4 | |||
4.论证的思维方法。 | 模块2/3/4 | 26.5% | 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验 平时作业 | |
课程 目标3 | 1.新闻评论标题、引论、正论及结论写作; | 模块2/3/4 | ||
2.新闻评论的逻辑思维; | 模块4 | |||
3.广播新闻评论写作; | 模块3 | |||
4.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 模块3 | |||
课程 目标4 | 1.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 | 模块1 | 15% | 阶段性测试 平时作业 作品考核 |
2.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 模块2/3/4 | |||
3.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 模块3/4 | |||
4.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制作要领。 | 模块1 | |||
表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 考核方式 | 考核占比 | |||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50% | 平时作业成绩比例20% | 课堂表现考勤成绩比例10% | 期中考试成绩比例20% | ||
课程目标1 | 35% | 20% | 40% | 40% | 33.5%=50%*35%+20%*20%+10%*40%+20%*40% |
课程目标2 | 20% | 40% | 30% | 20% | 25%=50%*20%+20%*40%+10%*30%+20%*20% |
课程目标3 | 25% | 30% | 20% | 30% | 26.5%=50%*25%+20%*30%+10%*20%+20%*30% |
课程目标4 | 20% | 10% | 10% | 10% | 15%=50%*20%+20%*10%+10%*10%+20%*10% |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表现(5%):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发言与提问情况,来评价学生相关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50%):三次平时作业,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作业设计,主要是考核学生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转化,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新闻评论作品。包括新闻事件口头评论、新闻评论选题、电视新闻评论制作。
(3)阶段性测验(40%):期中考核(阶段性作品展示)。主要通过课堂设计、课堂展示片段,测验学生平时掌握课程的情况。
(4)课堂考勤(5%):课堂定期与随机抽查点名。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全媒体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写作技巧和具体制作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方式为作品考核。在电视新闻评论和短视频新闻评论两项作品制作范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择其一完成相关代表性新闻评论作品。要求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并能够解决具体问题。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三)评分标准
表5 评分标准(非试卷考核项目)
考核项目 | 评分标准 | ||||
优秀 (100>x≥90) | 良好 (90> x≥80) | 中等 (80> x≥70) | 及格 (70> x≥60) | 不及格 (x <60) | |
作品考核 | 新闻评论选题价值高,立意新颖。论点突出,切中当下实际,论证过程思维缜密,思路清晰,论据材料充分。多媒体元素表现突出,声画并重,立体感强,语言表达流畅自然,说服力强。 | 评论选题价值较高,立意一般。论点突出,论证过程有理有据,思路清晰,能较好地证明论点。多媒体表现较为突出,声画并重,立体感较强,语言表达流畅自然,说服力较强。 | 评论选题价值一般,立意普通。论点较为模糊,分析过程有理有据,对论点的支撑力度较弱。多媒体元素表现突出,声画基本吻合,有立体感,语言表达基本流畅,有一定说服力。 | 评论选题价值较低,无立意。论点不突出,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度弱,逻辑思维比较发散。声画混杂,语言表达不流畅,说服力较弱。 | 不按基本要求完成新闻评论者,不予及格。 |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部)广播电视学教学系(教研室)讨论制定,传媒学院(部)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