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 中外电影史 | ||||||
课程英文名 | Chinese and Foreign Film History | 双语授课 | □是 R否 | ||||
课程代码 | 27122017 | 课程学分 | 2 | 总学时数 | 32 |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R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 课程性质 | □必修 R选修 □其他 | 课程形态 | □线上 R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
考核方式 | □闭卷 £开卷 R课程论文 R课程作品 □汇报展示 □报告 R课堂表现 £阶段性测试 R平时作业 □其他 (可多选) | ||||||
开课学院 | 传媒学院 | 开课 系(教研室) | 广播电视学 | ||||
面向专业 | 广播电视学 | 开课学期 | 第6学期 | ||||
课程负责人 | 李文甫 | 审核人 | |||||
先修课程 | 无 | ||||||
后续课程 | 无 | ||||||
选用教材 | 教师自定讲义 | ||||||
参考书目 | 1.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3.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 ||||||
课程资源 | 无 | ||||||
课程简介 | 《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电影发展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优秀传统以及可借鉴的经验;基于对电影领域“博览中外、通晓古今”的立意,帮助学生习得较为厚重的影像素养,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有意识地吸收国外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 |
二、课程目标
表 1 课程目标
序号 | 具体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 1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几个电影大国的电影史纲要,掌握中国电影史的总体框架和每一时期电影的基本特征,了解波及全球的主要电影运动,掌握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由学院标准到超宽银幕、从声乐伴奏到环绕立体音、二维到三维等技术革新的条件和意义,了解电影史研究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 |
课程目标 2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阐述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电影特征和美学形态的能力,具备透过电影美学特征,以正确的立场分析社会文化、阐述电影理论的能力;通过对技术发展的学习和思考,以史为鉴,掌握形式表现和内容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开拓思维,形成文化自信,在专业实践中发挥出更新颖、更具历史合理性与思想厚度的表现策略。 |
课程目标 3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思维素质,懂得从纵向和横向等不同维度来看待电影现象和问题,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 |
表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 | 1.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 课程目标2 |
1.2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国家大政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 ||
毕业要求2:文化素质 | 2.1对文学、美学、艺术、历史、社会等人文社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课程目标1 |
2.2熟悉各种文艺形式和文化现象,能够在专业工作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 ||
毕业要求7:终身学习能力 | 7.1具备与传播学类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 课程目标3 |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表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 课程模块 | 学习内容 | 学习任务 | 课程目标 | 学习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 | 学时 |
1 |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论 | 1.电影发明的科学与心理基础以及电影发明的过程。 | 1.拓展观影:观看早期电影 2.个人作业:简述电影发明的过程、简述电影艺术的诞生以及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电影艺术的诞生过程。 2.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到“彩色”到“现代”的四个阶段 难点: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到“彩色”到“现代”的四个阶段 | 讲授法:引导学生熟悉电影史常识,掌握电影史知识。 | 2 |
2.电影艺术的诞生以及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作为“艺术”的特征。 | 课程目标2 | ||||||
3.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到“彩色”到“现代”的四个阶段。 | 课程目标3 | ||||||
2 | 法国电影 | 1.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 | 1.拓展观影:观看弗郎索瓦·特吕弗及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作品 2.个人作业:简述法国“左岸派”电影的艺术特点;列举弗郎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的代表性作品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法国电影发展的动因 2.法国经典电影的特征 难点: 1.法国电影发展的动因 2.新浪潮与左岸派的联系与区别 | 1.讲授法:引导学生熟悉电影史常识,掌握电影史知识。 2.观片: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电影史经典片目。 | 6 |
2.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 课程目标2 | ||||||
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 课程目标3 | ||||||
4.法国“新浪潮”电影 | |||||||
5.法国“左岸派”电影 | |||||||
6.“新浪潮”之后的法国电影 | |||||||
3 | 意大利电影 |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美学主张、代表电影人和代表电影作品 | 1.拓展学习:深入了解费德里克·费里尼, 观看其作品或阅读其传记 2.个人作业:论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特点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意大利电影发展的动因 2.意大利经典电影的特征 难点: 意大利现代主义的美学主张 | 讲授法:引导学生熟悉电影史常识,掌握电影史知识。 2.观片: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电影史经典片目。 | … |
课程目标2 | |||||||
2.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美学主张、代表电影人和代表电影作品 | 课程目标3 | ||||||
4 | 德国电影 | 1.德国室内剧和表现主义产生的背景、美学主张、代表电影人和代表电影作品 | 1.拓展观影:观看文德斯或法斯宾德的电影 2.个人作业:了解何谓艾博豪森宣言,熟悉新德国电影主将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德国电影发展的动因 2.德国经典电影的特征 难点: 德国表现主义、新德国电影等电影流派/运动的动因 | 1.讲授法:引导学生熟悉电影史常识,掌握电影史知识。 2.观片: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电影史经典片目。 | |
课程目标2 | |||||||
2.德国电影危机的表现,纳粹对德国电影荼毒以及充满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纪录片 | |||||||
课程目标3 | |||||||
3.新德国电影产生的背景、美学主张、代表电影人和代表电影作品。 | |||||||
5 | 英国电影 | 1.早期英国电影,布莱恩学派,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以及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产生的背景、美学主张、代表电影人和代表电影作品。 | 1.个人作业: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代表导演及其作品艺术特色 2.拓展观影:观看大卫·里恩的代表性作品 | 课程目标1 | 重点: 英国电影发展的动因 英国经典电影的特征 难点: 英国历次电影运动的动因 | 1.讲授法:引导学生熟悉电影史常识,掌握电影史知识。 2.观片: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电影史经典片目。 | |
课程目标2 | |||||||
课程目标3 | |||||||
2.大卫·里恩的电影风格与英国文化的互渗关系。 | |||||||
6 | 美国电影 | 1.好莱坞的起源与黄金时期 | 1.拓展观影:观看旧好莱坞、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性作品 2.个人作业:总结何谓类型电影,简析新好莱坞电影得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3.拓展阅读:《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新旧好莱坞之分 2.类型电影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3.美国电影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共振 难点: 1.新旧好莱坞之分 2.类型电影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 1.讲授法:引导学生熟悉电影史常识,掌握电影史知识。 2.观片: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电影史经典片目。 | |
2.类型电影的美学主张、主要类型、代表电影人和代表电影作品 | |||||||
课程目标2 | |||||||
3.新好莱坞的特点,代表的电影人和代表作品 | |||||||
课程目标3 | |||||||
7 | 中国电影 | 1.电影传入中国与中国早期电影 | 1.拓展观影:观看中国各时期经典电影 2.个人作业:了解中国电影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内在关联 | 课程目标1 | 重点: 1.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传统 2.“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 3.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与代表成就 难点: 1.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传统 2.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与代表成就 | 1.讲授法:引导学生熟悉电影史常识,掌握电影史知识。 2.观片: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电影史经典片目。 3.专题讨论:促进学生对中国电影民族传统的深入理解。 | |
2.中国电影的艰难拓荒 | |||||||
课程目标2 | |||||||
课程目标3 | |||||||
3.新中国电影的探索与辉煌 |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表4-1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 考核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 目标 1 | 1.全球主要电影运动及其与电影技术革新的内在关联。 2.电影大国的电影史纲要。 | 1—7 | 36% |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课程作品 课程论文 |
课程 目标 2 | 1.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特征和美学形态。 2.形式表现和内容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 | 1—7 | 39% |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课程作品 课程论文 |
课程 目标 3 | 1.具备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思维素质。 2.懂得从纵向和横向等不同维度来看待电影现象和问题。 | 1—7 | 25% |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课程论文 |
表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 考核方式 | 考核占比 | |||
课堂表现 20% | 平时作业 30% | 课程作品 20% | 课程论文 30% | ||
课程目标1 | 40% | 30% | 50% | 30% | 36% |
课程目标2 | 40% | 40% | 50% | 30% | 39% |
课程目标3 | 20% | 30% | 40% | 25% |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表现(3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发言与提问、专题讨论的参与度等情况,评价学生相关的能力。
(2)平时作业(30%):根据教学情况拟定作业,学生回答电影史相关问题,考核学生资料搜集与整合能力、对电影史常识的掌握情况。
(3)课程论文(40%):依据教学情况,确定论文领域,学生自行搜集和阅读文献,就某个史实进行深度分析和阐述,考察学生影史常识和史学思维。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电影史常识、电影史代表导演与经典片目的把握情况,通过课程论文或课程作品的形式完成。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三)评分标准
表5 评分标准
考核项目 | 评分标准 | ||||
优秀 (100>x≥90) | 良好 (90> x≥80) | 中等 (80> x≥70) | 及格 (70> x≥60) | 不及格 (x <60) | |
课程论文 | 选题较好;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述流畅;研究重点突出;充分结合影视理论。 | 选题恰当;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述流畅;能结合影视理论;能把握研究对象特征。 | 选题较为合理,思路较为清晰;逻辑较为严密;能结合影视理论;能理性描述研究对象。 | 选题有一定价值,思路较清晰;有内在逻辑;能正确表达;有相关理论进入;能够合理描述研究对象。 | 选题无意义,思路不清晰;逻辑散乱;表达混乱;重心不突出;无理论分析;对研究对象不熟悉。存在抄袭现象。 |
课堂表现(答问、分组讨论、讲解) | 分工明确;逻辑严密;讲解全面;表述流畅;充分结合影视理论;熟悉讲解对象。 | 分工明确;思路清晰;讲解较为全面;表述较为流畅;能结合影视理论;对讲解对象较为熟悉。 | 分工明确;思路清晰;讲解较为全面;有影视理论进入;能理性描述学习对象。 | 分工较明确;思路较清晰;能够完成对学习对象的讲解;表述较流畅,能够合理描述学习对象与自身体会。 | 没有合理分工;态度不端正;主题不明确;对象不熟悉;思路不清晰;表述不流畅;体会不深刻。 |
课程作品(视频拍摄剪辑) | 充分运用所学叙事技巧,逻辑清晰,创意独特,文本完整,剪辑流畅,富有新意。 | 有意识运用所学叙事技巧,逻辑较为清晰,创意较为独特,视频文本完整,剪辑较为流畅。 | 能够运用所学叙事技巧,逻辑较为清晰,有一定的创意,视频文本完整,剪辑较为流畅。 | 运用所学叙事技巧,具有内在逻辑,创意一般,视频文本基本完整,剪辑基本合理。 | 态度不端正,主题不明确,思路不清晰,视频文本不完整,剪辑混乱,无创意说明。 |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部)广播电视学教学系(教研室)讨论制定,传媒学院(部)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