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广播电视学专业——《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24-04-25

《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

课程英文名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双语授课

课程代码

27122037

课程学分

2

总学时数

32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程作品□汇报展示□报告

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平时作业其他(可多选)

开课学院

传媒学院

开课

(教研室)

广播电视学

面向专业

广播电视学

开课学期

5学期

课程负责人

卢俊

审核人

贾森

先修课程

 新闻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

后续课程

 媒介经营与管理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选用教材

周蔚华,徐发波.《网络舆情概论》(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参考书目

1. 周蔚华,徐发波.《网络舆情概论》(第一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李普曼,常江译.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 -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4. 勒庞.《乌合之众》[M]. 吉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9.

5. 孔飞力. 《叫魂 1768年妖术大恐慌》[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6.邓秀君.《微博反腐信息传播》[M]. 上海: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课程资源

 舆情分析数据库、学术论文前沿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新闻传播选修模块。本课程将使学生系统了解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及类型,了解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及传播规律,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监测与引导、经营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熟悉网络舆情处置的技巧、网络舆情的管理体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和引导网路舆情,并把其中的规律运用于引导舆论,促进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社会形象并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从而完善社会治理。

二、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舆情、舆论、网络舆情、舆情分析本土化等基本概念,懂得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与传播的规律,从理论上掌握网络舆情发生的机理与规律。

课程目标2媒介素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分析、研判及引导,学会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经营与管理,掌握舆情报告分析与撰写能力。

课程目标3终身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需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能力、管理能力。边学边做,树立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意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事物运转的逻辑与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认同。


2-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4创新创业能力【M

4.1发展创新创造思维,理解媒介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打造创意内容的能力。

1

毕业要求6媒介素养【H

6.1掌握多种媒介传播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

2

6.3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媒体策划与运营方面的知识。

毕业要求7终身学习能力【M

7.2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保持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心态,积极适应行业的变化和挑战。

3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3-1 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课程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时

1

舆情理论

1.新闻、舆论、舆情、谣言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2.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

3.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

4.网络舆情的传播、谣言传播的渠道

3.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

1.拓展阅读:阅读李普曼的《舆论》,对照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视频学习:观看电影《搜索》,结合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等课堂内容,理解电影当中的情节。

13

重点:

1.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

2.舆情与媒介技术的相关性

3.舆情与国家、机构、地区、个人形象的关联

难点:

1.网络舆情传播渠道

2.网络舆情传播效果分析方法

讲授法: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国家领导人的舆论观:毛泽东舆论观、邓小平舆论观、江泽民舆论观、胡锦涛舆论观、习近平舆论观,把握网络舆情的相关基本内容及规律。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当下案例让学生理解网络舆情相关理论

14

2

舆情分析

1.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

2.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

3.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

4.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的操作流程与舆情信息的搜集

5.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程序

6.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

7.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与技巧

8.网络舆情的应对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9. 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

1.个人作业:寻找生活中的案例,梳理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的策略。

2.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读书《1768年妖术大恐慌》,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课堂汇报。

12

重点:

1.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内容

2.舆情信息的采集方法

3.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4.舆情报告撰写

难点:

1.爬虫软件、网络分析法的了解与使用

2.网络舆情信息研判与分析的科学性

3.舆情引导的技巧与创新活动

讲授法和专题研讨法: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在内外传播的舆情监测案例,通过课堂汇报监测学生知识理解掌握能力。

12

3

网络舆情热点前沿

1.热点舆情的发生机制与规律

2.热点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1.个人作业:查阅最近一届两会热点话题,并准备课堂分享。

3

重点:

1.热点舆情跟踪能力训练

2.新媒体技术下热点舆情规律

案例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追踪每两会报道相关舆情,并进课堂分享

6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4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所属

学习模块/项目

考核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

 目标1

舆情、舆论、网络舆情、舆情分析本土化等基本概念,懂得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与传播的规律,掌握网络舆情发生的机理与规律。


舆情理论

30%

课堂综合表现;读书汇报

 课程

 目标2

掌握网络舆情检测、分析、研判及引导方法及规律,学会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经营与管理,掌握舆情报告分析与撰写能力。

舆情分析

50%

舆情报告

 课程

 目标3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能力、管理能力。边学边做,树立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意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事物运转的逻辑与规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认同。

舆情热点前沿

20%

舆情热点分析练习


4-2 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课程

目标

考核方式

考核占比

期末舆情报告成绩比例50%

课堂综合表现成绩比例10%

舆情热点分析练习成绩比例20%

读书汇报成绩比例20%

课程目标1

40%

20%

40%

30%

36%

课程目标2

40%

30%

35%

45%

39%

课程目标3

20%

50%

25%

25%

25%


(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综合表现(20%):它包含课堂参与程度及出勤情况。通过学生的出勤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纪律意识,摸清课堂学生基本动态,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发言与提问情况,来评价学生理解、使用课堂内容的能力。

2)舆情热点分析练习(40%:以最新热点话题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舆情分析,进行系统梳理和研判,考察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研究设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

3)读书汇报(40%:以小组的形式(4人以内)通过同读一本书,同做一次读书汇报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读书理解能力和联系实际及理论思考的能力,同时考察小组协作能力。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课程考核方式为舆情报告。依据学生报告的学术性、逻辑性、原创性、语言表达而评定。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三)评分标准

5 评分标准(非试卷考核项目)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优秀

(100>x90)

良好

(90> x80)

中等

(80> x70)

及格

(70> x60)

不及格

(x <60)

课堂

综合表现

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回答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3)无请假及旷课行为。

1)能够较为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2)清楚回答相应的问题,(3)请假或旷课不超过2次。

1)能够比较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2)能较为明白的理解和回答课堂问题,(3)请假或旷课不超过3次。

1)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2)回答了课堂问题,但观点模糊,思路混乱,(3)请假或旷课不超过4次。

1)不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2)不能回答课堂问题,(3)请假或旷课超过4次。

舆情热点分析练习

1)问题展示主题鲜明,角度选择专业,能够贴切使用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全面深刻。(2)舆情分析内容详略得当,语句精炼,观点清晰。

1)问题展示主题较为鲜明,角度选择较为专业,能够恰当的使用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较为全面深刻。(2P舆情分析内容比较精美,内容详略得当,语句比较精炼,观点比较清晰。

1)问题展示有一定的主题,有一定的分析角度,能够用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展开了一定的分析。(2)舆情分析内容较为精美,内容详略较为得当,语句精炼,观点较为清晰。

1)问题展示基本有主题,分析角度不明显,基本没有涉及到本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一些分析。(2)舆情分析内容较为粗糙,内容详略较为混乱,语句较为拖沓,观点较为模糊。

1)问题展示无主题,无角度选择,没有借鉴任何本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不全面不深刻。(2)舆情分析内容粗糙,内容详略混乱,语句拖沓,观点模糊。

读书汇报

1)汇报内容积极向上,反映客观事实,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2PPT制作精美,内容详略得当,语句精炼,观点清晰。(3)团队配合默契,台风落落大方,条理清晰。

1)汇报内容向上,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2PPT制作比较精美,内容详略得当,语句比较精炼,观点比较清晰。(3)团队配合比较默契,台风比较落落大方,条理比较清晰。

1)汇报内容比较积极向上,基本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启发性。(2PPT制作较为精美,内容详略较为得当,语句精炼,观点较为清晰。(3)团队配合较为默契,台风较为落落大方,条理较为清晰。

1)汇报内容有一定的积极表达,基本能够反映一定的客观事实,具有一些思想性和启发性。(2PPT制作较为粗糙,内容详略较为混乱,语句较为拖沓,观点较为模糊。(3)团队配合比较失策,台风比较紧张含混,条理比较混乱。

1)汇报内容消极,基本不能够反映一定的客观事实,没有思想性和启发性。((2PPT制作粗糙,内容详略混乱,语句拖沓,观点模糊。(3)团队配合策,台风紧张含混,条理混乱。


舆情报告

1)整体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格式标准,观点明确,能够对选择的舆情热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全面分析和预测舆情发展趋势,有详实的各类数据的量化分析;(2)舆情分析类型选择恰当。

1)整体行文比较流畅,逻辑比较清晰,格式符合标准,观点比较明确,能够对选择的舆情热点进行超过三个以上方面的分析,能够比较全面分析和预测舆情发展趋势,有较为详实的多种数据的量化分析;(2)舆情分析类型选择较为恰当。

1)整体行文语句较为通顺,有一定的逻辑,格式基本符合标准,有一定的观点,能够对选择的舆情热点进行不止一个方面的分析,能够基本完成事件的分析,并有一定的舆情发展趋势预测,有一定的数据的量化分析;(2)舆情分析类型基本适合。


1)整体行文病句较多,缺少基本的逻辑,格式不够标准,观点不够明确,对选择的舆情热点只进行了一个方面的分析,没有全面分析和预测舆情发展趋势,没有详实的各类数据的量化分析;(2)舆情分析类型选择不够恰当。


1)整体行文语句不通,没有逻辑,格式混乱,没有观点,缺少对选择的舆情热点的进一步分析,没有任何分析和预测舆情发展趋势,没有数据的量化分析;(2)舆情分析类型选择失当。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部)广播电视学教学系(教研室)讨论制定,传媒学院院(部)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

3




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贤大道16号 院长办公室:023-72792007
邮箱:cjsfcmxy2014@163.com 书记办公室:023-72792008
 
校内链接